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高等教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為貫徹落實全國和全市教育大會精神,破解重慶高等教育優質學科偏少、高層次人才不足🙋♂️、源頭創新能力偏弱💆🏿♂️、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夠等問題👩👦👦,加快推進重慶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重慶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做到“四個紮實”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加強高校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立足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推動大學與城市相融共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為重要基礎,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源頭創新能力、提升高校辦學水平為關鍵核心,著力建一流、補短板、強基礎、育特色🙎,為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好“三大攻堅戰”,實施“八項行動計劃”,引領和服務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對標一流,追求卓越。對標國家“雙一流”建設標準,以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統籌資源、優化布局、分步推進🧑🧒🧒🏋🏻♂️、分階段實現,著力打造學科高峰、造就優秀師資、培養卓越人才😍、增強科研實力、產出標誌成果🥧,全力爭創一流、追求卓越。
——分類引導,重點突破。立足重慶發展和高校辦學實際,整體設計、統籌兼顧、分類引導,突出辦學優勢和特點,堅持錯位發展、多元發展🤷♀️,實現全市高等教育整體提升🍫。以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團隊建設為重點,匯聚各方資源、凝聚多方力量,實現高水平大學建設重大突破。
——註重內涵🏮,提質增效。強化內涵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補齊辦學短板,強化辦學特色,推進大學治理💳,促進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致力於培養國家需要、產業需要📖、社會認可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走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特色化發展之路。
——創新驅動🙇🏼,協同推進🧔🏼♀️。全面對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產教融合與協同創新,加強重大基礎研究🧟📜,重點推進應用研究,充分激發高校的創造潛力和創新活力👸🏽。加強政府引導支持🧘🏿,強化高校主體責任🐈⬛,完善跨部門協作機製,推進政府、高校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平臺和機製建設㊙️,推動重慶高等教育發展。
——服務發展,引領未來。推進“產教城”融合發展🧗🏿♀️,學科專業結構適應產業革新和社會需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推進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以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引領重慶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二、工作目標
到2022年➝,一批高校在全國同層次、同類型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一批學科專業進入全國一流行列📯。高層次人才數量明顯增加,源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良好匹配🧑🏻🎨,全市高等教育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達到全國中等偏上水平🍪,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市。
(一)“雙一流”建設成效明顯🗳。
支持現有2所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成國內一流大學,新增2—4所高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支持6—8所本科高校建成所屬行業或中西部地區特色高水平大學🏌️,2—4所高職院校建成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引進10所以上國內一流大學來渝合作辦學;新增25個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力爭新增1—2所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3所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3個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15個以上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二)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
新增“兩院”院士5—10名、“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計劃、項目人選100名🗞。專任教師中👬🏻,理工農醫類專任教師占比達到50%🧡🧚🏼,擁有博士學位比例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達到50%。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其他本科院校、優質高職院校具有3個月及以上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專任教師占比分別達到50%📥、20%🫴🏿、10%。
(三)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高。
入選國家一流專業點60個以上;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專業占工程類專業比例達到20%以上🙎♀️。新增國家“卓越計劃”項目15個、國家級示範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0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0門。遴選支持新型二級顺盈15個以上☪️。
(四)科研創新水平大幅提升。
全市高校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五年累計達到200億元以上。爭取國家大科學工程和裝置布局重慶,新增3—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1—2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2個左右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及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3個國家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3個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高校智庫、5—8項國家級科技獎勵。
(五)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強化理工類專業人才培養,全市本科院校理工類專業在校生占比達到50%以上。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人工智能及大數據領域有關專業和應用人才培養規模達到20萬人以上,職業院校專業與主要產業、服務民生行業匹配度達到88%以上。新增產業技術研究院8個左右🏷。在校生規模穩定在105萬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三、主要舉措
(一)開展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質行動。
1.加強黨對高等教育的全面領導。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把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人才隊伍,實施黨支部整體提升工程,落實黨建“對標爭先”建設計劃,推進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三年培育計劃,使教師黨支部書記普遍成為黨建和學術“雙帶頭人”。做好高校教師和研究生黨支部建設工作❣️,推進支部工作活動標準化🤷♂️、規範化🐺。完善推薦優秀團員作為入黨積極分子人選的工作機製👿,將推優納入學校黨員發展規劃💂🏿♂️🌒。加強民辦高校和中外合作辦學黨建工作。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務實推進高校黨風廉政建設Ⓜ️𓀅。
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和十大育人體系建設,培育一批示範學校㊗️、示範院系,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為目標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評選一批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優秀案例,培育一批學科育人示範課程👳♂️。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顺盈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推進“領導幹部上講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重慶市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改進創新面向廣大青年師生的思想引領工作方式。加快“第二課堂”建設🤦🏻,廣泛組織開展社會實踐、誌願服務🙇🏻♀️、帶薪實習等活動,深化拓展實踐育人。全面落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建好管好高校意識形態陣地🙋🏿♂️。
3.推進大學文化建設𓀘。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足辦學傳統和實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具有時代精神、風格鮮明的特色大學文化。強化黨政協同👩🦽、部門聯動🎸,切實抓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和學術道德建設,塑造追求卓越、鼓勵創新的文化品格,弘揚勇於開拓🤞、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形成中外互鑒、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書育人職責🧑🏻💼🏇🏼,形成見賢思齊的文化氛圍。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工作,積極主動承擔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
(二)開展“雙一流”建設提升行動🧑🏻⚕️。
4.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按照“分類發展🙎🏽♀️、突出重點”的原則,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校多樣化發展。利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升級版,深化部市合作,推進“雙一流”共建。進一步落實市政府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政策,市級財政按中央下撥專項資金總量1∶1的比例安排配套補助資金🍰,全方位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爭創世界一流🤸🏼♀️、國內一流。大力支持市屬高校、在渝軍隊院校和中國科顺盈大學重慶顺盈加強內涵建設,以市級一流學科建設為核心帶動相關學科發展👨🏻🌾👱🏿♀️,力爭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支持市屬高職院校積極申創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對列入《重慶市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規劃》的高校🥡🌼,支持其按規劃加強單位整體條件建設。
5.加快一流學科建設🧖🏻。按照“整體提升🧑🏿🎨、重點突破、交叉融合”的原則,繼續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專項。在持續支持200個市級重點學科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重點學科支持力度,適當擴大支持範圍🫄🏼,力爭實現學術學位授權點全覆蓋,以市級重點學科帶動在渝高校學科水平整體提升。大力支持市級一流學科尤其是B+以上學科建設,力爭B+以上學科在下一輪學科評估中均進入A類🟨,實現重點突破🌅。加強人工智能基礎學科方向建設,逐步構建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支持大數據智能化“一場所、兩高地”建設,新增一批人工智能相關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支持在渝高校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實現傳統優勢學科的智能化應用,構建智能製造👩🏻🦽➡️、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15—20個特色學科群🔂,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人民生活深度融合👨✈️。
6.加快一流專業建設💆🏽♀️。引導高校依法自主、科學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健全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和動態調整機製🩸。新增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調整合並需求不足、供給過剩專業🦸🏻♀️,積極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專業及專業群建設👩🏼🦱,打造支撐創新鏈產業鏈的特色優勢專業💏,建成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製造、軟件、文化創意為主的新型二級顺盈。研製重慶市一流本科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建設350個市級一流專業點、30個市級大數據智能化特色專業點。全面啟動工程教育類👨👩👧、師範類等專業認證工作🫢,提高專業教育質量🐐。以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為抓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三)開展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培養行動🟦。
7.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形成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對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實施市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師範院校支持力度🐪,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聚焦新科技、新業態、新產業、新崗位💛,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製,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穩步推進以服務智能產業為主的專本銜接“3+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改革教學管理製度,完善彈性學製、學分製和主輔修製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推行小班化🧑🏿💻、混合式教學🧏🏻,實行教師課程負責製💃🏻🌒。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示範校建設,推行創新創業學分製🏣,探索為優秀畢業生頒發榮譽學位。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與實踐,培育一批高水平國家級教學成果📚。以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為基礎👱🏽♂️,構建多方參與的本科教學工作質量監控體系。
8.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完善研究生多元化招生選拔機製𓀀🕧,推進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請—審核製🙋🏻♂️,力爭擴大在渝高校研究生推免比例🧆,擴大學術團隊招收研究生的自主權。優化研究生教育培養結構👧🏽,積極發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穩步擴大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適度擴大自然科學類研究生培養規模。建立研究生教育協同創新機製,開展科教協同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建設一批研究生優質課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導師團隊,擴大研究生承擔科研創新項目的比例🤽🏼♀️,提升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努力培養國家需要👉🏻、產業需要🆕、社會認可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9.構建對接產業發展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新體系🦵🏼。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對接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對人才供給的迫切需求⏯☯️,探索高職、應用本科🧢、專業碩士貫通培養,構建產業人才培養新體系,建成20所市級優質高職(高專)院校。實施“雙基地”建設計劃,大力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帶動“雙師雙證”建設🚶。實施示範性職教集團建設計劃,建設市級示範性校企聯盟、行業聯合的職教集團30個👄。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示範項目建設計劃,深化現代學徒製試點學校建設🌙,落實雙導師製,推動現代學徒製規模化發展。加強內部診斷與改進工作,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四)開展名家大師英才引育行動🖇。
10.加快高層次人才培育和引進🙏🏻。統籌人才引進培育資金,加大重點人才專項人選遴選支持力度🫵🏿🏦,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汽車電子、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結合“雙一流”建設,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精準引進培育能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國內外一流科學家及團隊。
11.加力優秀人才培養和使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整合人才培養工程,健全完善層次清晰、相互銜接、覆蓋人才不同發展階段的培養支持體系🧚🏿♂️。加大重點人才專項支持力度,強化跟蹤培養,遴選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拔尖人才給予重點支持。實施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給予青年人才科研經費支持。加強博士後流動站和工作站建設。推進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訓練基地建設。建成一批專家工作室🪩,培養一批國家級🏃🏻♀️➡️、市級教學名師及團隊👷🏻。繼續實施“中西部高校國內青年訪問學者”等訪學研修計劃,推動優秀教師和專家學者提升教學科研水平。
12.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留學基金支持,加大選派中青年骨幹教師🧑🔬、學術帶頭人及科研人員赴發達國家訪學研修力度👩🏻🦱👸🏿,創新采用成班、成組等派出模式🪹,選派3000人左右赴海外訪學研修👲🏼。加強與海外高水平大學的校際溝通與協作👩🏼⚕️,建立若幹海外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加大教學科研人員參與國際重大科技計劃、科學工程和學術交流力度。依托各類海外引智平臺及項目,探索技術開發、科技咨詢等引才方式🫲🏻,引進一批海外高水平人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外國文教專家的聘用工作👩🏻🚀,擴大專業外籍教師比例,在有條件的高校試點聘請高水平外籍專家擔任學術副院長(系副主任)。
(五)開展科技創新能力引領行動。
13.加強高校科研基礎能力建設。持續培育3—5個高水平創新平臺,爭取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方向取得新突破👊🏼。圍繞我市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領域🛺,新增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創新平臺100個,遴選15—20個平臺進行重點支持。聚焦國家和我市重大創新需求🫵,培育建設50個市級和2—3個省部共建的協同創新中心,滾動支持建設20個左右績效良好的協同創新中心🌏,持續集中培育科技創新高地🙎🏿♂️。支持高校成建製引進海外學術團隊,培育、引進一批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建設一批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11計劃”引智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14.推進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積極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支持高校自主探索和自主進行科研布局,提高承接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依托“雙一流”學科培育前沿科學中心,推動產生一批標誌性成果🚖。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主要面向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農業等重點產業領域🥈,布局一批重點項目,集中攻克一批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問題,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聚焦優勢學科發展方向和未來可能產生變革性技術的基礎科學領域,註重原始創新和交叉學科研究⛹🏿🔩。設立高校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新增市級創新研究群體50個,著力培養高水平的基礎與前沿技術創新團隊。
15.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增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2—3個🚮。加快推進成果轉化管理體系、製度體系👧🏻、服務支撐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評估評價機製。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圍繞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資本化💏,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快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促進軍民融合科技成果雙向轉化🧑🧒。強化“高校—區縣”“高校—園區”“高校—企業”等科技資源精準對接,提供有效科技供給🎳。
(六)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行動🧑🏿🔬。
16.推動創新體系建設和基礎理論研究。著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在渝高校和研究機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建設。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研究⛹🏽♂️🙇🏼♂️,力爭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30項以上,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二等獎10項左右。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協同創新團隊30個,培養中青年科研創新骨幹100名🟡。
17.提升社科服務發展能力水平。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聚焦“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做到“四個紮實”要求,深入開展應用對策研究,形成一批有針對性、高水準的研究報告和對策建議。加強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加強重慶人文精神研究🤽🏿♂️,推出一批優秀成果☎️。
18.加強社科研究平臺建設✒️。加大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與支持力度。著力加強部市共建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打造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高校智庫👩🌾,建設若幹個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研究中心。加大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研究咨政中心建設力度🐁🤦🏽♀️。力爭建成1—2所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顺盈、20個市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示範基地,新增1—2種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來源期刊。
(七)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拓展行動♤。
19.拓展全方位國際交流合作👨🏫。堅持高端引領🧏🏼♀️👮🏽♂️,推動與海外高水平大學或科研院所的科研深度合作🚵🏽♂️、人才聯合培養。以引進優質資源為重點🛗,與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新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25個。充分發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的紐帶作用,全面深化重慶與新加坡的教育合作,不斷拓展高等教育合作領域🤽🏻♀️。建好重慶市孔子顺盈工作聯盟,推進現有孔子顺盈改革發展,推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建孔子顺盈🤏🏼。落實《重慶市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行動計劃(2018—2022)》,加快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教育背景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0.深化“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推進部市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實施國際化人文特色高校建設項目,打造國際法、非通用語、中外人文交流等特色高校若幹所🆓。發揮“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中泰職業教育聯盟、中澳(重慶—昆士蘭)職業教育項目等平臺作用,全面深化與相關國家在人才培養🍢、涉外辦學👨🏽🎓♚、產教融合等方面的合作。實施好重慶市人民政府外國留學生市長獎學金絲路項目。
21.促進中外學生雙向留學。著力打造“留學重慶”國際教育品牌,吸引更多優秀國際學生來渝留學,學歷生占比保持45%以上🧜♂️、研究生占比保持15%以上。加大來華留學特色專業和優質課程建設力度,探索製定學歷教育國際留學生財政補助政策👖。大力支持優秀學生到世界高水平大學和國際組織學習實習,加強與海外高校開展學生交換💁🏼♂️、學分互認、聯合培養🧛🏽,逐步提高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在校生比例。加快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引導和促進優秀留學人員來渝工作創業。
(八)開展高等教育信息化提速行動👩🏿🦲。
22.加快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全面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及實施方案,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製定我市貫徹落實措施👩🦰。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創新融合🧑🏿🦰,深化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按照《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基本指南(試行)》🦹🏼♀️,引導高校建設泛在🙇🏼♀️、靈活🥱、智能的教育教學環境👨🏼✈️,打造透徹感知、高速互聯➜、高度智能、便捷服務👯、科學決策的智慧校園,實現教學過程智慧化、管理過程智能化、服務過程精細化𓀏。發揮智慧校園示範引領作用🦓,建成30所智慧校園示範高校。
23.深化“互聯網+”教育教學改革。加快在渝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建設與應用😸🏊🏿,搭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能化泛在教學場景。鼓勵教師運用網絡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學習指導、資源建設和網絡研修🤦🏿,采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教學新形態,引導學生開展課程選修、在線學習和交流協作,促進教育教學模式變革。推動教學數據伴隨式收集、全過程覆蓋🦦,開展學情分析和學習診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全面發展。構建適應智慧教育的課程體系,建成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600門👎、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200門🤲🏻🥑。
24.推進高校管理智能化☝️🙎🏽。加快高校內部各類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對接👷🏼,實現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業務協同。加強電子校務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推動學校管理規範化與校務公開,創新學校管理服務模式🏇🏿。支持高校業務流程優化與再造🖲🌦,推動實現學校管理數字化呈現👩🏼⚕️、數據實時流轉、信息實時公開,提升管理服務效率和品質🧑🚀。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聯通”的大數據決策支撐體系,服務校務管理⚈、決策支持、評估評價和公共服務🚚,為構建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九)開展大學與城市融合發展行動。
25.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資源。深入推動合作辦學🏥,積極引入國內外一流的科教資源、創新理念、辦學經驗和育人模式😓,大力引進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提升高校開放發展水平。製定加快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實施意見,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原則,按“一校一策”方式支持引進國內外一流大學、國家級科研院所來渝合作辦學。加快中國科顺盈大學重慶顺盈發展,建成新型科教創產融合發展聯合體。推動在渝高校與國內著名大學合作辦學,聯合組建人工智能、大數據🐮、軟件🚴🏻♂️、軍民融合等相關顺盈10個以上。
26.推動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科學規劃🫚、有序推進南山創新創業帶、兩江新區研究院和研究生院等集群建設,完善“一谷一帶一群”空間布局🤟🏼🪄,促進城市產業集聚與創新要素融合🏃♀️。實施渝東南、渝東北地區高等教育扶持計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渝川陜“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組建不同類型的高校聯盟,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切實將高校的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經濟生產力,推動形成由核心圈、擴展區和輻射點構成的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支持符合條件的專科(高職)院校升格為本科高校、獨立顺盈轉設為民辦本科高校、本科顺盈更名為大學。引導在渝高校按照城市發展方向調整辦學重點🧑🏼🦱,主動適應城市經濟發展人才和創新需求,與城市構築“命運共同體”、結為“奮鬥合夥人”,推進城市現代化。
27.全面深化“產教城”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產業為引領、教育為支撐,促進高校學科、人才、科研🕵🏼、服務與城市發展良性互動👰🏻,構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合作緊密的“產教城”融合發展網絡。深化協同創新👨👩👦👦,支持高校依托優勢學科與地方政府、高新園區👩🏽、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共建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應用與服務中心等平臺🐡。充分發揮重慶“智博會”“西洽會”“軍博會”等平臺作用,支持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深度參與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發展和軍民融合。引導在渝高校與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結對,推動涉農高校深度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支持“魯渝”高校扶貧協作,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充分發揮高校文化藝術🪆、旅遊規劃、服務民生等相關學科專業優勢,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旅遊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引領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十)開展“放管服”改革創新攻堅行動。
28.推進人事人才製度改革。試行編製周轉製度🧔🏽🧏♂️,保障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支持高校依法依規自主實施崗位管理🤦🏿♂️、自主設置內設機構、自主聘用人才。新增200個專業技術二級崗位,專項用於聘用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適當提高高級崗位結構比例,中、初級崗位由高校自主設置管理🧑🦼,因事設崗✡️,按崗聘用。完善人才發展激勵政策,對取得標誌性成果的青年人才👮♂️,可不經評審或破格列入相應人才項目,可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製破格申報評審正高級職稱。落實績效工資總量動態調整機製🙎🏼♂️,在核定超額績效總量時👨🏼🎓,按相關規定向高層次人才發放的激勵性報酬🔩、使用市外各級(含國家)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的間接費用績效支出等不納入高校績效工資總量管理。采取實物與貨幣化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人才安居問題,加快建設一批專家公寓,提供租賃服務。落實人才服務證製度💆🏼,實施“一站式”服務,分層分類為人才提供醫療保健⏯、子女入學入托等便利服務🏈💭。
29.推進科研管理機製改革。推動設立市屬高校科研基本業務費🧑🏿🦲,完善科研穩定支持機製🦵,強化高校研發經費投入保障。進一步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創新服務方式,建立健全科研財務助理製度。探索設立專職科研崗位✍🏽,建立和完善訪問學者、博士後及科研輔助人員聘用製度。推廣以項目負責人為核心的科研團隊組織模式,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推進科研評價機製改革,完善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機製。探索賦予高校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
30.推進治理結構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建設,依法依章程行使自主權。規範和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充分發揮高校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學術發展、學術評價等學術事項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高校主動適應創新發展需要🙆🏽♀️,推進治理結構改革。推進管辦評分離,有關部門要通過抽查、督導🏊🏿♂️、巡視、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優化服務事項,抓緊修訂或廢止影響高校發展和教學科研人員積極性的、不合時宜的法規政策,保持改革政策協調一致📧。認真落實各項涉及高校的稅收優惠政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市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統籌推進本行動計劃各項工作🍄。市級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推進機製💁🏼♀️,形成專項工作方案,主要負責同誌要親力親為,抓好各項措施落實🧘🏿♂️。各區縣政府要出臺政策措施🚣♀️,積極支持和參與本行政區域內高校發展工作。各高校要壓實主體責任🤦🏽♀️,黨委書記和校(院)長作為第一責任人,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立足本校實際、面向社會需求🤹🏿♂️,編製實施方案、完成行動目標。
(二)保障經費投入🙆。
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強化精準支持,綜合考慮高校基礎、潛力、學科類別及發展水平等,給予相應支持。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支持🧜🏻♀️。市級財政在整合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項目經費基礎上,增加專項 投入🧥,五年累計總投入不低於60億元用於本行動計劃實施🚉。高校所在區縣政府要在辦學用地、民生保障等方面給予高校資金👨🏻💼、政策支持😻。各高校要切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加強自身投入📜,積極爭取社會各方資源,形成多元投入長效機製。
(三)營造良好氛圍。
健全容錯糾錯機製,充分調動全市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專家人才的積極性🌗。市級有關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完善支持在渝高校改革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製。市教委要加強對高校的業務指導和項目管理🫰🏽,確保本行動計劃順利實施。要加大相關政策、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營造有利於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強化責任落實📠。
市級有關部門和各高校要建立行動任務清單和工作臺賬,製定時間表和路線圖,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市級有關部門要加強過程管理,實施動態監測⚛️,及時跟蹤指導。對於建設成效突出的高校,在資金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對建設成效不明顯、總體評價或專項評價較差的高校減少或停止支持。高校減少或停止支持。
歡迎撥打招生咨詢熱線023-4379193